將近西曆年尾, 大家都很忙碌. 中國人有冬至. 外國人有聖誕節.
先談冬至. 古人以務農為主, 臨近寒冬, 農夫收割過冬; 並且一家人齊集, 吃一頓豐富晚餐, 慶祝過去一年艱辛工作, 得到成果. 因此, 冬至晚飯寓意年年豐衣足食. 平日粗茶淡飯, 當日終於斬雞吃肉, 大飽腹兒.
直至現在, 雞仍是冬至晚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我也在當天做了個椒鹽焗雞脾.
我平日極喜歡蒸白切雞, 蒜蓉薑蔥作醮汁. 不過今次又嘗試焗方法.
椒鹽粉, 五香粉, 紹酒, 豉油, 老抽, 糖醃雞, 放入預熱焗爐, 焗30分鐘. 醃汁煮熱作醮汁. 效果不錯, 味道也很好啊!
我最喜歡是雞皮, 雞皮並不是那種脆卜卜, 焗後雞皮変硬身, 少少脆, 雞脾肉軟而多汁, 口感很豐富!
中國人冬至過後, 來到外國人聖誕節.
香港人慶祝聖誕節, 也很熱鬧, 食聖誕大餐, 開派對, 交換禮物, 欣賞燈飾等. 平安夜, 聖誕日, Boxing day 合共有3天假期.
德國這裡也是3天假期, 平安夜, 聖誕日及聖誕翌日. 德國是沒有Boxing day 這個名稱, 他們也不知拆禮物這個傳說的.
聖誕節是德國一年之中最大節日, 如我們的農曆新年.
平安夜是慶祝聖誕最熱鬧的一天. 每個家庭都聚在一起, 齊吃豐富晚飯. 已婚夫婦就要平安夜及聖誕日兩天分別與夫家及外家吃飯了. 家中當然少不了一棵聖誕樹, 和交換禮物這個環節.
這一棵高約7-8呎聖誕樹, 約歐羅50圓.
聖誕樹下放了很多禮物, 每人買給對方約2-3份, 一家人有4位成員, 每人就有8-12份禮物, 好豐富啊!
禮物之中書本是最常見的. 聖誕節前書店人頭湧湧, 各類書藉都大受歡迎, 有愛情小說, 偵探小說, 園藝, 烹飪, 糕點等等.
送禮物給家人朋友, 他們都有個習慣, 他們會直接問收禮物的人: Haben Sie einen Wunsch? 你有什麼想要? 收禮物的人也大方道出他的願望來. 如: 我想要個LC迷你焗盅, Pandora吊飾, 頸巾, 手襪等等.
不過, 我們中國人卻沒有這個習慣. 這個習慣好處是收禮物的人可以收到稱心實用的東西, 不致於浪費; 送禮物的人也無需費神張羅. 壞處是易生貪念, 要小心教導, 避免貪念, 猶如獅子張大口.
薯仔對我來說, 只是一般, 並不太熱愛, 間中只用來煲薯仔蕃茄湯, 或薯仔咖哩雞.
這裡外國人吃薯仔就是我們的飯. 我們用汁來撈飯; 他們用叉子壓碎薯仔, 用汁撈薯仔吃, 碟子就可以吃得一乾二淨了.
早陣子買了些薯仔做咖喱雞, 還有幾個剩下來, 想起當年還在香港時, 媽媽很喜歡煎薯仔餅, 薯仔有益兼好吃是也!
今晚就做了這個煎薯仔餅.
豬肉刴碎, 豉油, 糖, 紹酒略醃, 加入已刨絲薯仔, 下鹽, 胡椒粉, 粟粉, 蒜蓉, 莞茜, 麻油拌勻. 落鑊煎熟, 可吃.
口感猶如吃麥記薯餅, 但夾有免治肉, 有薯仔香, 肉碎使味道更豐富, 很不錯! 這個也很合小朋友吃呵!
但我總覺得媽媽做的味道比我更好, 因為我從少就吃了, 習慣了媽媽的廚味, 這就是先入為主的感覺. 當我回到香港去, 我大可以再嚐媽媽的廚味, 期待!
港式燒味的確聞名於海外.
香港人不論大時大節或是平日都愛吃燒味, 外國朋友去到香港, 自己也懂叫碟靚叉燒(Barbecue Pork), 所以話: 中外人士都被這三大燒: 叉燒, 燒肉, 燒鴨牢牢吸引著.
在異鄉的香港人要再嚐三大燒, 就要開車去到老遠的中餐館, 但也不一定吃到好味港式三大燒, 在德國往往都是失望而回的. 那就必然要自己學做了.
自澳洲網友T&P自家焗燒肉, 又跟網友分享心得, 網友們紛紛跟隨試做, 成績極理想, 大家猶如在香港, 吃著某某馳名燒腩肉, 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又得到家人讚賞!
見大家做得那麼稱心, 我又跟從T&P做了這個燒腩肉.
我已是第2次做了. 第一次做已給我極大驚喜, 很成功, 芝麻皮脆卜卜, 肉軟多汁. 今次再做沒有失準, 效果理想, 依然皮脆肉軟.
除了跟足步驟, 還需買舊靚靚豬腩肉. 豬腩肉一定要夠肥, 一層肥肉夾一層肉, 再一層肥肉夾一層肉, 焗起來就一定肉軟多汁喇!
有機會返香港, 到處到是美食, 那我不用自己動手, 只要走入餐館, 坐定定, 叫碟燒味拼盤, 就可以細意品嚐"三大燒"啦, 真爽!
在這裡買排骨, 一般是削了肉的骨排. 每支骨約3吋長, 一排有多支骨, 骨與骨之間夾著肉, 但骨面的厚肉已被斬去, 只有一片肉連著, 這就是這裡常見的排骨 (Schälrippen).
要買肉排都有, 間中才遇見. 肉排每支約6吋長, 但買回來很難斬方塊, 對我來說, 蒸炒就用不著.
星期一看見這個3吋長的排骨, 骨面略有少許肉. 不太厚但都有肉食, 長短剛好, 不太難咬, 於是買回來.
做了這個上海鎮江骨.
爆香干蔥,蒜頭,薑, 煎一煎排骨, 贊酒, 下鎮江醋和黃片糖炆煮, 最後, 收汁不愛太杰, 喜歡用汁撈飯吃啊.
鎮江醋濃郁撲鼻, 片糖蜜甜, 這個餸很合我和德先生口味.
德國聖誕市集已於11月底陸續開幕了. 每個省市都有不同大小型聖誕市集, 市民去湊熱鬧也很方便, 不用過省過市才可逛市集.
原來最早開辦聖誕市集, 是來自德語的國家, 如: 德國, 奧地利, 瑞士.
因此, 德國的聖誕市集很多都歷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 大部份市集也很受歡迎, 如: Nürnberg紐倫堡, Dortmund多特蒙德, Dresden德累斯頓, Köln科隆, Frankfurt法蘭克福, München慕尼黑等等.
市集每天大概於上午11時開放至晚上9時或10時, 市集開放至23號就結束. 平安夜, 聖誕日及翌日都是聖誕節假期. 今年聖誕日於周日, 但德國是沒有補假的優惠, 他們星期二要如常上班去了.
Weihnachtsmarkt am Kölner Dom 科隆大教堂前聖誕市集.
市集會有很多攤檔, 有售賣聖誕裝飾品,
有小食攤檔,
麵包乾糧之類.
焗香的甜杏仁, 我很喜愛, 每年都有買來吃.
半米長的
燒烤Steak, 香噴噴, 好吸引.
還有聖誕傳統熱飲Glühwein.
它是紅酒加香料加糖, 然後煲熱飲用. 天寒地冷逛市集,手腳都僵凍, 所以很多人都飲杯熱紅酒, 至少可溫暖雙手.
盛載熱紅酒的杯子也充滿聖誕色彩. 買杯熱紅酒要付按杯費歐羅2.5元. 如對杯子有興趣, 不退回杯子, 它就是你的了.
整個市集佈置得五光十色, 節日氣氛極之濃厚, 部份時段還有現場音樂表現, 大跳大唱, 十分熱鬧.
你看...人頭湧湧, 不過台前地方很局限, 大家要注意安全.
無論天氣多冷, 每年市集都吸引很多市民, 以及來自鄰近國家的遊客, 如: 俄羅斯, 意大利, 荷蘭, 英國及美國...等等. 旅遊局估計, 單是科隆會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參觀.
你又會是數百萬遊客的一份子嗎?
降臨節 (Advent) 剛於過去的星期日開始了.
降臨節是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日. 第四個星期日的一週就會是聖誕日(25號)了.
聖誕節是耶穌出生的大日子. 為迎接耶穌的來臨, 眾人紛紛為慶祝作準備, 因此期待耶穌誕生這四週稱為降臨節.
要倒數這四個星期, 傳統上會放置一個花環(Adventskranz). 花環以綠色針葉圍繞而成. 裡面插有四支蠟燭, 三枝紫色蠟燭, 一枝粉紅色或白色蠟燭 (西方國家,白色代表喜悅).
降臨節的開始, 第一個星期日開始燃點一枝紫色蠟燭, 直至第二個星期日燃點第二枝紫色蠟燭, 這樣便有兩枝蠟燭共同燃點, 直至第三個星期日再燃點第三枝紫色蠟燭, 那麼, 第四個星期日就是燃點第四枝粉紅或白色蠟燭, 這樣四枝蠟燭一起燃點著, 耶穌就在這個星期誕生了.
現在, 人們在家佈置花環, 選購蠟燭的顏色已沒緊緊跟隨傳統, 一般都放四枝紅色或四枝白色.
另外, 還有倒數月曆 (Adventskalender). 月曆只倒數24天, 因此該月曆是由12月1日開始, 數24天後便是聖誕節了.
傳統上人們每天於牆上貼一張有關宗教的相片, 貼上24張也就是聖誕節了.
現在, 倒數月曆主要為娛樂小朋友, 月曆是一個有厚度的方型紙盒, 由1號至24號都以小窗口式打開. 每天拉打開一小窗, 內裡藏有一粒糖果或細小玩具, 這樣, 每天小朋友都期待著一份驚喜.
現今商品眾多, 圓型花環外, 還有這個長方型.
倒數月曆外, 還有這類倒數蠟燭
還有許多許多.....
聖誕節是西方國家一個重大節日, 家家戶戶都忙於佈置, 就好像中國人為農曆新年辦年貨一樣, 趕忙趕熱鬧啊!
想買蝦, 游水生猛都好難買到,一般都是雪藏.
德國北部沿海, 漁穫豐富, 亦有海蝦. 但到超市來, 當然是雪藏的了.
其實雪藏也可以, 可是, 蝦已被煮熟, 然後真空包裝處理, 可見隻隻白肉鮮紅的蝦, 用來做沙拉會很方便. 它的味道就是淡淡的, 肉質不錯, 厚而實的.
但煮熟的蝦做中菜就不太好了.
某天, 給我可見它, 是有機養殖的老虎蝦, 是雪藏生蝦連殼的, 已挑去腸, 但沒有蝦頭, 因為西人不吃蝦頭, 這樣就買了回來.
這裡的豆腐也是有機的, 它的質感較粗而實, 不是香港的軟滑豆腐, 有點兒像布豆腐, 外表粗之餘, 它的內裡也較實.
好了, 有齊材料, 就做了這個豆腐煮蝦球.
我用了蠔油加少許豆辦醬來煮, 味道濃香去配這個粗豆腐. 這個海虎蝦很不錯, 用來做小菜恰到好處.
其實唐人超市會有較多雪藏生蝦賣, 全隻連頭的, 大隻的也有, 可做蝦碌, 又有滑豆腐; 不過唐人超市不在家附近, 唯有就地取材, 都不錯, 滿足了.
這個日子全球熱放.
為了這個百年才一遇的日子, 有人趕排隊, 有人趕登記, 最熱門的當然是登記結婚, 登記生仔. 這一天香港已有1017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國內對這6個1, 給了他一個稱號 "光棍節". 香港人稱之為"夫妻節".
德國對數字重覆的日子均稱為Schnapszahldatum. 他們同樣於較早前趕排隊趕登記, 目的要在這天共諧連履.
據報張資料顯示, 科隆(Köln) 有133對, 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 72對, 勒沃庫森(Leverkusen) 11對, 這已是最多人結婚的一天. 但數字卻遠遠不及香港, 那麼平日有多少人結婚呢?
這天還是St. Martinstag. 這是一個天主教的節日, 故事發生於4世紀.
Martin 是個武士. 一天晚上, 風雪很大, 冷極, 他騎著馬, 領導著士兵, 提著照燈出巡. 在路上他遇上一名顫抖著的路宿者, 他連忙把身上的披衣撕了一半下來, 讓他披上保暖. 在遠古時代, 他這種無私與仁愛很令人感動.
相傳他在11月11日去世. 直到中世紀時代, 當眾人想起Martin的事蹟, 便將11月11日定為Martinstag以作紀念.
當天, 學校、教會、團體等帶領著小朋友, 他們燃點著紙燈籠 (如我們中秋節的燈籠) 在街上巡遊, 在漆黑的夜晚仿如一條小龍 (如大坑舞火龍), 邊行邊唱著聖歌, 極具教育意義.
這天亦是德國一年一度的嘉年華節(Karnevals)開幕日, 嘉年華節慶祝至2月, 而2月才是節日的最高峰.
這個嘉年華並不是全國的節日, 沿萊茵河西部會有慶祝, 其中以科隆最為盛大而熱鬧, 極具特色.
昨天我晨早9時出門去, 已見有奇裝異服的人走在街上. 他們把自已裝扮得色彩繽紛, 以開心玩笑為主, 如扮小丒, 帶紅假髮, 綠假髮等.
昨晚還在科隆表演館(Lanxess Arena)舉行開幕音樂會, 當晚歌手樂隊有最具盛名的Brings, Höhner... 等, 全場爆滿, 老中青三代觀眾都有, 他們悉心打扮, 齊唱齊跳, 還齊叫口號"Alaaf", 極之投入.
我作為這裡的外國人, 即使聽不懂他們在唱什麼, 但歌曲旋律輕快熱鬧, 我也深被吸引及感動. 熱鬧情況就如溫拿開演唱會.
嘉年華節期間, 商場及行人街都會舉辦節目, Brings 及 Höhner又再唱跳不停, 圍觀市民多不勝數. 這個嘉年華才使我感受到自已返到香港一樣, 全城熱爆, 充滿活力. "Alaaf!"
德國掃墓的那一天, 天氣十分美麗, 我們沒去掃墓, 留待週末才去吧!
我們駕車去了Kerpen, 位於科隆西部. 這處有座18世紀城堡 Schloss Türnich.
初秋仍是一片天藍, 陽光柔和, 大樹不見翠綠, 色彩卻是萬變, 有啞綠, 微黃, 淡紅, 在陽光映照下, 和風搖曳下, 樹上閃爍著片片金黃, 真是一幅美絕的秋色.
因此, 德國秋天又名金黃的秋天 (Goldener Herbst).
Schloss Türnich前有個小湖.
中國人想去拜祭先人, 懷念一下舊日的人與事, 我們可於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 去到先人墳前燒香點燭, 奉上鮮花, 水果, 燒肉, 雞...等, 這就是中國人的清明節.
而德國人的清明節就在十一月一日, 這是天主教一個假期天, 德文名為Allerheiligen. 德國大部份省市都休息一天. 其它國家以信奉天主教, 也可能是公眾假期天呢.
市民當天帶同鮮花, 洋燭去到先人墳前拜祭.
德國的墳場(Friedhof)很多處於市區, 鄰近有住屋, 辦公室, 商店. 墳場的佈置很寧靜優雅, 地方清潔.
圍著墳場四周有大樹有綠草, 在附近上班工作的人, 午飯時份正愛走到這處去, 在公園內坐, 吃著輕便午餐, 享受著大自然翠綠與寧靜; 吃過午飯, 也愛在這裡緩緩散步, 完全沒有忌諱, 也沒半點不舒服感覺.
十一月一日的前一天, 就是十月三十一日的萬聖節 (Halloween). 萬聖節源於2500年前的愛爾蘭, 起初稱為 "All Hallows' Eve", 意思是清明的前一天 (德文為: Der Abend vor Allerheiligen). 當時人們相信已故先人會在當晚出來會面, 因此, 人們點燈為先人們引路, 這就是現代人的南瓜燈籠了. 始終人們對此有點害怕, 後來便改寫過來, 人們裝扮得醜陋恐怖, 以嚇退它們.
約200年前有愛爾蘭人移居到美國, 也將這個傳統習俗帶到美國去. 當地人民對此節日大感興趣, 大小朋友於當天都裝扮得奇異,怪誕, 恐怖, 如鬼一般. 家居也裝飾得如鬼屋. 電視, 收音機都播放著鬼片. 大家都以歡樂玩笑氣氛慶祝一番.
於90年代這個傳統也傳到德國來, 現在商舖也有萬聖節飾物售賣, 但慶祝的人還是不多. 批評多於慶祝, 他們認為萬聖節令人民忽略了教會的慶祝活動. 十月三十一日特別是基督教一個很重要的慶祝日子....改革日. 紀念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於1517年提出了一些改革論調而分立了基督教.
因此, 在德國的萬聖節其普及程度還有待國民消化.
在香港要慶祝萬聖節, 我想...還是海洋公園的猛鬼屋最受歡迎.
這幾天心情有點呆, 做甚麼事情也不太起勁.
想買盤花回家, 增添氣息, 大盤細盤, 紅色綠色, 泥種水種, 無奈左挑右選, 都找不到合心意的. 那就算了吧, 簡約一點, 不用費神.
那今晚煮什麼菜, 這不可算吧了事. 天氣冷, 肚子更餓, 要食飽人才暖啊.
雪櫃有柚子蜜, 又有甜酸醬, 就做了這個柚子蜜炒雞翼.
柚子蜜較甜, 所以我加了少許甜酸醬, 然後加水, 煮滾, 用少許鹽豆粉水埋薄獻.
甜甜地, 引起了我的食慾, 汁撈飯, 吃多了半碗飯啊, 人也醒神了, 踢走了悶局, 這就是食的魅力, 沒法擋!
近日很多茄子賣, 很新鮮, 皮色深藍又光滑; 剛剛刴了些豬肉, 就煮了這個豉汁釀茄瓜!
釀好的茄子, 下鑊煎一煎, 另一邊煮個豆豉汁, 一定要下糖, 豉汁會更好味, 然後茄子回鑊連汁煮一會, 收汁或埋獻, 便可上碟.
香港也有新鮮的茄子, 茄子是一條條瘦長的, 做這個菜, 切茄子就用斜刀切, 茄子就可以大塊一點兒了.
但是茄子又名矮瓜, 既然它是又瘦又長, 何故叫矮瓜呢?
當我第一次在這裡看見它時, 它又確實可叫做矮瓜啊!
看看:
這裡的茄子就是這樣的肥肥矮矮, 底部圓大, 個子不高, 頂部略修. 所以又名矮瓜也很貼切.
至於它的真正典故就有待大家去發堀了.
講開臘腸, 這類醃制風乾臘腸, 最出名有意大利的莎樂美腸, 巴拿馬的火腿等, 可算是世界之名. 當然中國臘腸, 雲南火腿都很有名, 很有特色.
話說有個外國人在香港住的時候, 走入街市逛逛, 見到中國臘腸, 貌似莎樂美腸, 同樣都是風乾了, 長長的一條, 那就買了些回家.
於是他如吃莎樂美腸一樣, 把它切薄片, 放在麵包上一起食.
他就這樣想道, 咦...不好吃, 咽不下的...當地人是怎麼吃臘腸的哦?!
其實無論怎樣切也切不成薄薄的肉片, 還有臘腸這麼實, 大家可想到這又怎會好吃呢?
我年幼時都不喜歡吃臘腸, 人長大了, 便開始懂得欣賞它的獨特氣味, 焗在飯窩裡, 簡單的一碗白飯也增添味道來. 這份氣味,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啊! 給德先生的煲仔飯也要"走腸"呢!
上一年在這裡的唐人超市, 我看不見有中國臘腸, 只見有玫瑰露臘腸, 包裝上寫滿中文, 原產地是西班牙, 跟中國臘腸類似, 相信中國人是生產商的銷售對象, 那就買了一包回來.
我試過蒸, 也試過用來炒西蘭花, 臘腸本身味道都不錯, 濃香的玫瑰露酒, 可是略甜; 臘腸太多肥肉, 炒一會已出很多油來. 始終跟傳統的中國臘腸大大不同. 還是傳統的中國臘腸好吃得多呢!
這幾天天氣很冷, 太陽失蹤了, 滿佈密雲, 下著雨, 吹著風, 日間氣溫15度左右, 晚間則只有幾度, 濕凍真叫人心寒身冷. 冷寂的天氣使我想起一窩暖笠笠的煲仔飯.
剛有新鮮空運而來的臘腸潤腸, 既然有合時材料, 又恨食, 馬上開工!
轉眼間......開飯喇...有請...
東菇滑雞鴛鴦臘腸飯配甜豉油
嘻嘻...名附不實的煲仔飯. 何解?
我沒有明火煮食, 個砂煲用不著.
唯有電飯煲煮飯10分鐘, 下鴛鴦腸......香噴噴.....
另一邊開鑊, 煲水, 蒸東菇雞10 分鐘......
飯熟雞又熟, 上砂煲.......
哈哈...煲仔飯是也!
食個形式, 食個氣氛, 一解鄉情.
臘腸潤腸又香又美味, 真的大飽口福!
上星期朋友遠自香港來探我.
哥哥同女友及他們一對好朋友. 他們來歐洲玩,四圍去. 意大利, 比利時, 德國, 法國等.
來到德國科隆, 我們相約一起晚飯. 他們想食的咸豬手同Flammkuchen.
德國名菜咸豬手, 眾人佳知, 不必多說.
首先抱歉相片焦點不對. Flammkuchen是法國美食, 在德國西南面亦很受歡迎, 它跟Pizza大致相似, 最大分別在於餅底亦是精粹之處. 餅底薄如一頁紙, 脆如餅乾. 傳統的舖上洋蔥, 煙肉及芝士, 好味!
另外, 還有德國燒腸.
這碟較深色的是血腸和左邊的生牛肉. 我喜歡吃這個生牛肉配生洋蔥放在麵包上吃.
最後是甜品, 德國人很嗜甜, 所以德國的甜品, 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他們欣賞之餘, 還吃得很滿意!
家人還帶給我些手信, 有臘腸,潤腸,月餅,桂林辣椒油.
哥哥女友還送給我一套琉璃工房的中國茶具. 白色的中國瓷上一點琉璃紅的裝飾, 極具中國色彩, 壺上有我喜愛的烏兒, 杯子裡還有花兒雕飾, 很精美, 我和德先生都很喜歡!
翌日他們往比利時去, 在比利時買了朱古力給我和德先生, 往法國去前, 又與我再一次下午茶聚, 順道收取我的朱古力. 朱古力好香好滑!
我們下午茶的地方,在科隆大教堂旁的Cafe Reichard, 這裡的美食不用多說; 洗手間內玻璃門的設計卻令人讚嘆! 有機會別忘記到此一遊呀, 不過上洗手間也不忘要付款哦!
很開心他們到訪, 大家都傾得很盡興呢! 下次再見!